欢迎来到武汉紫荆医院

武汉医疗和公共卫生提升规划:武汉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

消息来源: | 发布时间:2020/10/14 8:25:08

一、稳优势,夯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础

武汉市医疗卫生事业经过“十二五”、“十三五”期间的快速发展,服务水平已稳居全国前列,对于支撑武汉乃至中部区域的居民健康服务、城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。

资源总量方面,资源总量方面,医院总数(407家)、床位总数(9.6万张)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,三级医院数量(61家)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。其中,同济、协和医院连续十年进入全国前20,同济、协和、省人民、中南、武大口腔等5家医院入选全国医院百强榜;主要千人指标稳居全国前三,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、职业医生数、注册护士数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、第三、第二。

图1:我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每千常住人口实有床位数(张/千人)

资料来源:市卫健委统计资料

医疗卫生体系方面,同济、协和、省人医等省部级医院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,推进完成市儿童医院、市中心医院、黄陂区人民医院等市区级医院改扩建,并完成了1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以及一批中心村卫生室、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。同时,完成省市妇幼、疾控、血液、急救、精神卫生等设施新建和改扩建,公共卫生设施体系不断健全,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。图2:2019年11月武汉市首家空地一体化急救站落户武汉亚心总医院

医疗卫生布局方面,全市医疗专项构建的“1366”空间布局结构不断凸显,其中,二环线以内的战略医疗功能区的医疗辐射能力显著提升;光谷生物城建设日益成熟,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、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势头迅猛,三大战略功能聚集区逐步显现;四新、鲁巷等六大拓展完善区和东湖、沌口等六大引导发展区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。

图3:“1366” 空间布局结构建设实施情况

二、补短板,明确发展目标和规划策略

1、发展目标从补齐疫情凸显的公共卫生短板出发,推进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,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,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,构建形成“平战结合、均好覆盖”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,落实中心城区10分钟、新城区12分钟医疗救治圈,建设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。

图4:中心城区10分钟医疗救治圈示意图2、规划策略(1)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。通过构建层级完善、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,补齐传染病医疗资源短板,使传染病床位数达到1.5床/万人的国家上限标准,打造国内领先的公共卫生设施体系,全面提升基层卫生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。

(2)全面增强医学科研硬实力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,打造高等级、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,争取国家重大医学科研项目落地,重点谋划布局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国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基地,全面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能级。

(3)提升公共卫生精准防控力。建设协同综合、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,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开展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、人员、行为、物流等应用场景特征分析和疫情追踪,实现动态监测、精准防控。

图5:规划策略示意图

三、优体系,全面建设健康城市和安全城市

主要从医学科研、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谋划。

(1)落实和争取国家医疗科研项目,新建重大医学科研项目。

依托同济医院,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;依托长江新区国际医学创新区,建设国家医学健康研究中心;依托江夏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,建设国家传染病临床医学试验中心、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基地;依托光谷生物城,建设国家医药研发中心、生物基因及制剂研发基地;依托汉阳龙阳湖健康谷,建设国家健康大数据中心;依托环同济协和医疗服务区,建设国家综合医学中心;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新建应急防控P3实验室、高端生物医学成像检测中心;依托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,新建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综合体。

(2)推进重大疫情救治设施建设,新建平疫结合综合医院。

在蔡甸常福、江夏郑店、新洲双柳、黄陂前川各新建1家平疫结合、常备床位1000张的综合医院,其中蔡甸常福和江夏郑店分别预留1000张床位的扩展空间。扩建金银潭医院、肺科医院2家传染病医院,并预留应急床位空间。依托协和医院(金银湖院区)、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大型医院,新建18个疫情防控救治基地、重症救治基地,并结合大型公共设施预留方舱医院。中心城区11家市区级医院、新城区7家人民医院或中医院新增床染病病区,要求每家医院传染病床位规模不少于200张,并按照不低于10%标准配套建设ICU。

图6:江夏郑店、新洲双柳平疫结合综合医院效果图

(3)优化全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,新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。

重点填补南湖、杨春湖、古田、汉口北、双柳、庙山、常福等医疗服务资源空白,加快推进市一医院盘龙医院、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、市第三医院未来城院区等19家综合医院建设,统筹推进光谷中心城儿童医院、经开汉南儿童医院、塔子湖、武泰闸等12家专科医院建设,新建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门诊、住院综合楼,汉南中医院。

(4)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网络。

按照标准化要求,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(站)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改造及设备配置。按照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标准,在每个区重点打造2-5个标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要求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,实际开放床位不低于50张。落实防疫分区和分级诊疗制度,推行家庭医生首诊、基层医疗卫生设施-区级医院-市级医院-省部级医院逐级转诊要求,完善双向转诊程序,科学引导群众合理就医。提升全市疾控工作能力,加强市级疾控中心一锤定音检验能力。新建光谷公共卫生服务中心、临空港经开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、青山区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等9个区疾控中心,预留蔡甸区疾控、江夏区疾控等建设用地。提升或新建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及3个功能区的急救分中心,并建设指挥调度平台;保障中心城区二级以上医院急救站达70个、新城区乡镇卫生院急救站达40个;优化全市采供血机构三镇布局。

图7:分级诊疗示意图

(5)加快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建设。

在全市各区设置62家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、新城区街道中心卫生院和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要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、发热门诊和留观室。同济医院、协和医院、湖北省人民医院、中南医院各储备500张隔离病床,其他三级医院储备300张隔离床位,新城区人民医院各储备200张隔离病床,并按照10%比例准备重症监护病房。

(6)构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网络。

按照“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隔离、早治疗”的要求,依托城市仿真实验室平台,搭建“全民健康信息化市区一体化平台”;抓住监测预警报告、形势分析研判、现场调查处置、实验室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,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、会商分析和防控响应预案;依托医疗卫生设施体系,打造专业化、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。

没有客服人员在线,请点击此处留言!我们会尽快答复;